编者按:五届一次“教代会”以来,学校按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谋划“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服务地方”总战略,率先启动、系统推进“八项改革”,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五届“教代会”和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值此学校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召开之际,校党委宣传部推出“双代会”专题(一),向全校师生展示五届一次“教代会”以来的办学成就,以期最大限度凝聚起“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的正能量,为实现学校发展蓝图矢志不渝、加油实干。
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深化综合改革,不断优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全面深化“八项改革”。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开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服务地方”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内部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分配政策、学生评价激励机制、服务地方体制机制等八项重点改革任务并全面推进落实。
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愿景,在科学总结“十二五”发展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需求,精心编制了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学校建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区域性高职名校的战略目标。结合省教育厅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编制完成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方案》,为区域性高职名校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路径、分解了任务、明确了进程。
深入推进服务湖州的对接机制。学校与市发改委联合召开了服务地方工作会议,并由市委市政府向全市转发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湖州行动计划(2016-2020)》,明确提出以产业合作委员会和16家校级研发中心为主体,全面推进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专项行动。
着力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学校调整了内设机构,重组了六个全日制学院,使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在制度建设上,以《章程》为总纲,三年来累计制定和完善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和管理实施办法》《全面深化学生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意见》《“博士工程”实施办法》《师德规范实施办法》和《绩效工资分配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80余项,有力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三年来,学校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专业建设水平继续提升。聚焦内涵建设,通过调整、重组和加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和名专业培育力度,初步形成“6+N”专业群建设格局。建筑工程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旅游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4个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等5个专业分别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社会评价美誉度得到提升,招生录取名次呈上升趋势。
课堂教学创新成效凸显。通过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落实“做实基础、狠抓常规、补齐短板、强化特色”教学要求,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等举措,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湖职好课堂”;《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等4门课程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常规工作得到省教育厅教学巡回诊断检查组的肯定。近三年教学工作与业绩考核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秉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立创业学院,按照“专业+创业”、“创新带动创业”的思路,组建了10余个创新创业试点班和专利小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学生国内高校交流学习管理办法》,与省内外4所高职院校建立了交流培养机制;每年选派学生赴台湾高校学习进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推进。三年来,学生获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53项、国家级三等奖以上34项,获奖学生覆盖学校2/3以上专业,获奖人次占学生总数20%以上;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专利授权65项;2016年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排名全省高职院校第4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着力引培并举,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人才引培力度持续增强。三年来,引进硕士以上人才65人,其中博士6人。实施了教师准入制度,制定了《名师培养与管理办法》。教师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持续推进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工程,24人次赴国(境)外培训研习,53人次参加了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国培省培等项目。
“双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三年来,共有114位教师参加“一联一”工程,77位教师下企业轮岗锻炼,16人入选湖州市“1112”人才。新增“双师素质”教师56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达到76.9%;首批5个“双师素质”专业团队获立项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按照“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教师标准,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三年来,共有15位教师被评为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4位教师被评为省级“三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辅导员。教师荣休制度得到广大教职工的高度赞同。
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按照省政府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权限下放的改革要求,修订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细则》,有序推进评聘工作。三年来,新晋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43人。完成了第二轮岗位聘任和45位人事代理教职工的进编招考工作。
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四位一体”,主动融入地方,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
政校行企研合作更加紧密。学校主动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市旅游委员会协同创立湖州国际旅游学院,与湖州市质监局、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市电梯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湖州市电梯职业技能测试培训中心。三年来,开展横向课题118项,完成对接政府、服务企业、校企合作项目538项;获专利授权146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建筑物基坑结构”等12项实现成果转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广项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立项,学校荣获“浙江省科研管理先进集体”。三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615期,培训4万余人次。高新技能培训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湖州市“中国社会组织5A诚信单位”。
开放教育内涵建设深入实施。远程开放教育招生规模居全省地市级电大前列。制定并深入实施《深化开放教育内涵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办法》,提升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年来,先后被评为全省电大系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14-2016年度全省电大办学先进单位。“创业家园”入选“全省电大系统第二届校园文化品牌”。
农民教育品牌特色彰显。三年来,学校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共建“全国农村新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研究生、博士后实践与研究基地”,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产业研究院休闲观光农业人才培训基地”。主办或承办了多场全国性的专题工作交流会和高级研修班,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179人,认定7476人;招收农民大学生2100余人,新建创业基地26家,开设“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近150讲,农民教育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农民学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全省电大第二届管理工作创新”一等奖,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做交流发言。
社区教育服务领域全面拓展。社区大学组织体系和办学机制不断完善,“悦读湖州”、“市民大讲堂”等主题教育和品牌得到社会认可。三年来,共举办各类讲座120余场;建立企业分校11家,深入推进“五个一”行动计划;挂牌成立湖州老年开放大学;挂牌成立终身教育学习体验基地6家;新建全市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
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打造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民主治校水平显著提高。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了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群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主动听取多方意见;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在民主治校中的作用,成立了教代会执委会,细化了教代会代表提案立项和落实工作;建立健全二级教代会、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审计监督,配合做好省委组织部、省审计厅组织的书记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及时完成审计整改事项。三年来,开展了“三公经费”、科研经费、零星维修等专项审计调查9项,对19位中层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有效推进。
民生实事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三年来,新建了6号教师办公楼、10号学生公寓楼;完成了教学楼改造、食堂改建、供水系统改造、停车场增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项目和图书馆新型阅览室改造工程,推动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不断完善,各类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优化。三年来,基本设施改造维修投入2750余万元,教学科研设备采购投入2450余万元。全面做好G20期间安全维稳工作;积极推动学府路改造和“垃圾街”整治工作。大学生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形成6大类40余项服务项目,受理办结服务事项26万余人次,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三年共奖助学生13000余人次,奖助金额2190余万元。
思想政治与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新提升。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根据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新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按照“对内共建精神家园、对外引领社会风尚”的建设目标,大力弘扬“崇德尚能”校训,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完成了学校新的校徽、校旗等标识的设计;加大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了第二届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确立了社团文化节、技能文化节、迎新年晚会三大学生活动品牌项目;大力推进安全法治教育和大学生文明修身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工程院士、杰出校友、知名企业家做客“苕溪讲坛”、“企业家讲堂”。加强与各地校友会的联络,进一步发挥校友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自:党委宣传部)